阅读:19
写在前面 |
2月28日,2025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重磅发布,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线,为蜀乡大地注入澎湃动能。
从大巴山特色产业带到大凉山帮扶车间,从攀西芒果林到川南智慧田,全省正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扬帆书写粮安保供、千亿产业链、百千万工程等的奋进篇章。
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四川落实一号文件的决心和劲头。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2025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提到,加快推进川种振兴。具体而言,包括持续实施省级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专项、加快建设区域育种创新中心、培育育繁推创新联合体等方面。
邛崃天府现代农业园区,成都市水稻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启动会现场。
日前,在海南陵水南繁基地,数十万份“川字号”水稻育种材料陆续开始扬花。南繁基地,成为水稻、玉米等大春农作物新品种诞生的摇篮。
“我省及西南区研发单位具有较好的传统育种基础和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但在基因编辑技术广泛应用、精准化规模化表型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紧跟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育种思路和技术策略,因地制宜做好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对于培育广泛适宜我省及西南区域的突破性品种、特色专用型新品种,提升种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高方远研究员说。
高方远介绍,上世纪60年代,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就率先在海南开展异地繁育工作,至今已持续开展近60余年。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智能育种等技术因精准高效在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得到快速应用。在优异基因和优良骨干亲本基础上,国内外研发机构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已快速创制一大批优异育种新材料。
以水稻基因编辑为例,国内育种单位已快速高效获得优良食味、香型、镉积累、抗病虫害等优良特性的水稻新材料,并在四倍体水稻快速驯化、首次获得杂交稻的克隆种子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高方远认为,智能育种技术目前虽处于探索利用阶段,相信随着生物技术、大数据分析、传感器等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基因编辑、智能育种技术将在农作物品种研发中发挥更大作用。
而科研院所与种业企业强强联合,将加速突破性品种攻关。
在四川丰大种业董事长章存均看来,科研单位主要负责“育繁”,重点在“育”,负责定品种选育方向,企业负责“繁推”,重点在“推”,培育育繁推创新联合体意义重大。
章存均介绍,在推广上,四川种业企业要立足长江上游,加速将川种推向西南乃至全国,这需要四川种业企业有更长远的目标和更广阔的市场视野。“目前,我省种业企业目前来说实力还不够强,尤其是育种上,有育种科研团队的种业企业占比很少,而能自主研发出大品种的种业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这一方面需要种业企业加大育种科研的投入力度,朝着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久久为功。”
四川金色绿丹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元文同样表示,“好品种是实验室育出的,大品种是田间推出来的。接下来,将继续与省内育种科研团队紧密合作,加速新品种成果转化。”
转自:四川农村日报
一 EDN 一
推荐阅读